经典喜剧《驴得水》重返澳门大银幕 导演周申与刘露出席映后学术交流会

2024/03/21


喜剧电影《驴得水》展映交流会于澳门科技大学影视厅成功举办,导演周申与刘露作为主创代表出席,澳科大电影学院助理教授李昊主持了映后学术交流会,这是澳门国际喜剧节第三场喜剧电影展映活动。

《驴得水》作为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以1000万的投资成本在2016年10月底上映后获得了1.7亿多的票房。电影启用了同名话剧原班人马,没有流量明星,试验拍摄一个月,正式拍摄四个月,用非常真诚和严谨的态度,造就了《驴得水》这部喜剧电影。关于这样的选角模式和筹备方式,用周申导演的话来说就是“无知者无畏,现在回想过来显然是一场巨大的冒险”。但是当时作为初出茅庐的新人导演,凭借对作品的信心,满怀憧憬和勇气,完成了自己的首部电影。

「《驴得水》我们一开始就想拍成电影,但是前期考察一直迟迟未落实,反而因为一次意外,激励了我,是时候要把它做出来了。」

    李昊老师向两位导演问起了《驴得水》电影创作的源头,这部电影是源于深夜小酒馆朋友口中的一则趣闻轶事——关于一头驴顶替了老师。导演周申听到后十分兴奋,觉得这个小笑话有被拓展成为完整故事的空间,于是立马与搭档刘露进行讨论与创作。两位导演最初的想法是把它做成一个当代现实主义的故事题材,但因为工作日程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去进行田野调查,于是故事写完版权注册以后一直没有进行后续的安排。直到周申有一次得知有人用《驴得水》这个故事创意拍出了一部微电影后,他感受到了危机,也迫切认识到需要让《驴得水》这个作品迅速与观众见面,于是他一边诉诸法律保护版权一边搭建合作班底进行话剧的排演。没想到话剧《驴得水》推出以后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进行了多轮的演出,也得到了很多投资方想把作品搬上银幕的合作意愿。源于过往和开心麻花愉快的合作经历,两位导演最后决定和开心麻花在电影领域再度携手并肩,于是就有了电影《驴得水》的问世。当然从话剧到电影的过程并不容易,话剧舞台上剧本台词的凝练与剧情设计的假定性并不适用于电影语言的表达,于是主创对剧本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反复修改。创作的阵痛期让电影《驴得水》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与内核,不仅充满寓言感,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了故事重构上,把原先的趣闻结合自身诉说了关于乌托邦理想国破灭的故事。

导演周申

  「跟着演员去感受并接受他们的变化,剩下的交给观众。」

   电影《驴得水》的角色塑造和同名话剧有很大的不同,两版的故事结局也充满巨大的差异。因为在话剧第一轮共同排练创作的过程中,演员自身对角色的理解和人物命运的走向,让两位导演开始有机会重新去审视故事人物和故事内容,最后让人物设定和故事走向呈现出电影版本的最终面貌。导演刘露坦言自己对人物的创作,一开始就是从观察身边的朋友开始,因为鲜活的人总是最有力量,能够让观众信任,他们只负责创作,剩下的只能交给观众独自感受。由于话剧《驴得水》的强力受众支撑,实时的反馈让他们不停地进行调整,“不要提前给自己设置一个标准,只能互相参考。“喜剧的标准不尽相同,只好以自己作为衡量的尺度,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要建立在讲好一个故事上,笑声要服务与自身的创作表达。导演周申说起在中戏求学的趣事,老师在看完他们排练完的小品后,问出了或许是关于喜剧真正的问题:你要让观众笑谁?如果当喜剧笑错了对象,那就是低级与高级的区别之分。

导演刘露

「电影总是充满着遗憾,所以它才有如此大的魅力。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全力以赴。」

映后座谈会上的同学们反映也十分热烈,争先举手提问,有关于女性角色塑造的,有关于喜剧创作实操的,也有关于电影文本解读的,两位导演都给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最后在活动尾声,两位导演寄语在场所有准备或者正在学习故事创作的年轻观众,“无论如何,先把它做出来。只有多做,才能够在实践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不要想得太多,这反而会困住前进的脚步,也不要想着妥协,因为妥协了也不一定会成功。希望大家能够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悲剧能够给人力量,喜剧同样如此。”

现场提问

全场合影